訊息中心

列表頁
顧問觀點

大地工程升級攻略:探勘、監測、機具管理一線牽

   2025/07/01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產業顧問/任苙萍

隨著政府積極推動公共建設、地熱能源商轉啟動、極端氣候風險升高與智慧監測技術快速普及,大地工程從傳統的「地質調查與鑽探」角色,正逐步轉型為結合數據、感測與AI的基礎工程核心。
 
2025 年,台灣大地工程產業迎來一波結構性成長新動能。對業界而言,2025 年不僅是技術需求擴張的一年,更是轉型與競爭力再定義的起點。


公共工程加速,穩健帶動地工市場擴張

今年起,中央與地方政府重大工程案加速推動,從宜蘭鐵路高架化、雙北都市更新、水環境改善到台中捷運與再生水廠新建,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這些工程大多涉及地質敏感區域,需大量進行地質調查、邊坡穩定分析與地盤改良,進而推升地工技術與專業服務需求。

根據研調機構預估,2025 年台灣整體營建市場將成長 3.6%,相較於去年 1.9% 明顯回溫。對大地工程領域而言,這不只是量的提升,更是對技術深度與數據透明度的質的要求。


地熱與再生能源:能源轉型推動深層鑽探與監測

台灣能源政策目標明確:2025 年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需達 27 GW,其中地熱發電被視為穩定基載的重要選項。如金山硫磺子坪地熱廠預計於今年下半年正式商轉,其他如花蓮、台東亦有多處新場址展開探勘。

這類深層地熱案需仰賴高精度的地層探查與長時間的監測系統,加速帶動地工儀器設備與工程技術公司擴大投入。同時,地熱開發也促使地工顧問業者加速導入國際合作與新材料、新工法的應用。


智慧監測與AI應用崛起

與傳統人工記錄不同,如今地工監測朝向智慧感測、自動資料回傳與即時分析的方向發展。例如,在捷運隧道施工、高樓基礎開挖或山區邊坡穩定監控中,已逐步導入 IoT 感測器、inclinometer(傾角計)/tilt sensor(傾斜感測器)等地層變形監測器與 AI 判讀系統。

近年甚至有工程公司導入「數位孿生」系統,模擬地層反應、預測災害風險,在設計與施工階段即做風險控管,大幅提升工程安全與效率。智慧地工,不再是未來式,而是當下的競爭門檻。


法規與資料公開:制度面推動市場透明

2024 年起,內政部強化《地質資料蒐集管理辦法》,要求特定建案需公開地質探勘資料,並上傳至國家地質資料平台(如地工資訊雲、geologycloud.tw)。這不僅提升業主與民眾對地質安全的認知,也讓地工資料成為開發前期不可或缺的數據資源。

資料的制度化與開放化,也讓市場運作更有效率,減少重複鑽探與風險判讀落差,加速專業知識的流通。


傳統地工,智慧升級

台灣的大地工程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從「配角」變成大型工程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援技術」。不論是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降雨與邊坡崩塌風險,或是能源轉型與都市更新的挑戰,地工產業正快速升級、數位轉型。

大地工程是建設產業的地基,是隱於地表之下、卻決定整體工程穩定與安全的關鍵。而在這個領域中,機具不僅是施工工具,更是管理與效益的核心。


機具是大地工程的延伸肢體

從鑽探、邊坡開挖、地盤改良到支撐體系建置,大地工程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高度依賴機具運作。無論是鑽探機、挖土機、打樁機、錨桿鑽機或地盤壓密設備,這些大型工程機械是地工技術得以實現的條件。其效能與選型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工期、品質與施工安全。

在軟弱地層進行深開挖,若未選用低震動、高壓灌注型機具,可能導致鄰近建物沉陷;邊坡施工中若操作錯誤,亦可能引發土石滑動,造成工安事故與額外支出。


機具管理,是風險與成本的防線

大地工程中的機具租賃、調度、保養與管理,往往佔據總成本的 30% 以上。若無良好的管理系統,常出現機具重複進場、閒置待機、突發故障等問題,不僅拖延工程,也讓營運效率大打折扣。

隨著工程複雜度提升,業界逐漸導入機具管理系統,透過 RFID、GPS、IoT 感測器,掌握每一台機具的使用狀況、運行數據與維修記錄,不但有助於成本控管,更提升整體風險預警能力。


地工效能的幕後推手:機具管理

傳統的大地工程強調經驗與人力,如今則邁向智慧化、數據化的新時代。結合感測器的機具能即時回傳壓力、震動、傾角、溫度等關鍵數值,讓工程團隊提早察覺異常狀況;再進一步整合至 BIM 模型或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系統,更能在虛擬場景中模擬機具運作、調度與安全範圍,實現預測性管理。

這種「會說話的設備」,不再只是施工工具,而是工程決策的數據來源。對營造廠與顧問公司來說,這是機具管理與工程品質的重大升級。

地工技術雖藏於地下,但每一筆資料、每一台設備,都是工程安全與效率的保障。在氣候變遷、極端地質條件與都市更新並行的台灣,大地工程不能只是「穩」,更要「準」、「快」、「能預測」。這樣的未來,從掌握每一台機具開始。

更多資訊請參見:http://www.wellan-auto.com/km/產業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