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中心

列表頁
顧問觀點

台灣營建工程機具的全球定位與未來藍圖

   2025/08/12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產業顧問/任苙萍

市場研究公司 IMARC 調查,全球營建工程機具市場規模在 2024 年估值約為 2,500 億美元,預期到 2033 年將增至約 3,500 億美元,期間年複合成長率(CAGR)約 3.4%。
 
其中,亞太地區在 2024 年市場中佔比超過 43.8%,這顯示亞太仍是整體增長的主力區域,主要受到中國、印度等國持續推動基礎建設與城市化進程的拉動。



數位化驅動下的 Telematics 市場飛速擴張


另一研調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 關於 2025~2030 年的預測指出,全球 工程機具 telematics(車載資通訊系統) 市場從 2024 年的 15 億美元,以 CAGR 約 12.6% 成長,至 2030 年增加至約 30 億美元;Berg Insight 的資料則顯示,2024 年全球安裝於營建機具上的 OEM telematics 系統已有 680 萬台,預估到 2028 年將達 1,210 萬台,CAGR 為 12%。


這些數據揭示,telematics 已成為機具數位化管理與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撐。



台灣市場概況:租賃主導與國際品牌佈局


回頭檢視台灣營建工程機具市場有個特色:租賃主導性明顯。推估台灣約 50~60% 的工程機具由租賃公司供應,整機購買比例相對較低;機具的進口依賴則以日本、中國與美國為主要來源。


此外,台灣作為區域性的二手機具出口轉口點,退役設備常出口至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市場。現有市場架構可分為以下類型的業者:
💠國際品牌代理商(如 Caterpillar 台灣、Komatsu 代理);
💠本土大型租賃廠(如世曦、元富);
💠中小型維修與零件供應商(提供多品牌服務)。

在政策方面,環保署對柴油引擎排放逐步提高標準(目前要求 Stage IIIA 以上);能源局亦提供電動小型工程機具補助;公共工程招標中亦納入低噪音與低排放設備的優先條款。


成長驅動因素:從基建到 ESG 的全方位推進

全球與台灣營建工程機具市場正處於轉型關鍵期,受基礎建設投資、ESG減碳壓力、數位化應用與EaaS租賃模式等多重力量推動。從都市更新到離岸風電,從柴油機具汰換到智慧管理系統,市場需求與商業模式正快速演變,為業者帶來全新挑戰與機遇。

1. 基礎建設與都市更新

台灣在捷運延伸、鐵道電氣化、離岸風電港口建設、老舊建築重建等領域投入大量資源,公共建設年度預算維持在 5,000–6,000 億新台幣水準,為中大型工程機具保持穩定需求支撐。


2. ESG 與設備汰換需求

全球與本地排放法規與 ESG 壓力帶動柴油機具汰換,承包商若投標方案中採用低排放機具,可望獲得加分,促進設備更新意願。


3. 數位化與 Telematics 應用

由於 Telematics 能提供定位、工時、怠速、故障警告等功能,國際案例顯示應用後能提升機具利用率 10–15%,並降低維修成本 8–12%。雖未直接找到台灣數據,但反映出導入效益明顯。


4. EaaS(Equipment-as-a-Service)與租賃彈性

國際品牌推出租賃含維修、保險、甚至操作員的全方位方案,對資本有限的業主吸引力大。台灣市場也開始傾向接受「租賃+維修」整合方案。



未來趨勢:雙主軸推動電動化與自動化佈局

目前,營建工程機具的發展在全球與台灣呈現不同步的情況。

在電動化與混合動力方面,國際品牌如 Volvo CE 與 Caterpillar 已經推出量產的電動小型挖土機與滑移裝載機,主要應用於低噪音需求及都市工地。然而,台灣的電動化仍處於測試階段,主要挑戰來自高昂的採購成本與充電基礎設施不足,限制了大規模導入的速度。

自動化與遠端操作技術方面,Komatsu 已在日本成功部署無人駕駛推土機,Caterpillar 也展出了遙控作業解決方案。但在台灣,這類技術目前僅於高風險工地,例如河道整治工程中進行試點,整體推廣受到法規尚未完備與初期投資成本過高的影響。

在二手市場與跨境交易上,台灣憑藉地理位置與港口優勢,已在二手機具轉口貿易中佔有一定地位。然而,由於缺乏統一的檢測與認證標準,買賣雙方對機具狀況的信任度不足,影響了交易效率與國際競爭力。

人力資源也是一大挑戰。根據業界觀察,台灣的營建機具維修技師平均年齡偏高,且具備電控與電動化設備維修能力的人才明顯不足。新世代對該產業的興趣偏低,導致人才斷層問題日益嚴重,可能進一步限制新技術的導入與維護效率。


管理痛點:效率不彰與資訊落差是主因

營建工程機具管理在全球與台灣都面臨著相似的痛點,核心問題往往來自效率不彰與資訊落差。由於資產可見性不足,業者無法即時掌握設備的位置與狀態,常導致機具空轉或重複派送,增加了營運成本。

另一方面,利用率與調度效率低下也是常見困境,尤其在缺乏跨工地協調平台的情況下,資源配置容易出現不均,影響專案進度。

在維修管理方面,多數業者仍採取「故障後再修」的被動模式,這不僅延長了停工時間,也推高了維修成本。此外,資料孤島問題嚴重,租賃、財務、維修等系統各自為政,資料無法自動串聯,必須依靠人工輸入,增加了錯誤風險。

最後,市場競爭態勢日趨激烈,由於缺乏差異化服務,許多業者只能陷入價格戰,毛利率遭到持續壓縮,形成長期的經營壓力。



融合綠色與數位,短、中、長期策略佈局建議

針對營建工程機具產業的發展與挑戰,建議採取短期、中期與長期三階段的策略佈局。

🎯短期內(6至12個月),可先從導入 Telematics 試點開始,選擇20至30台設備安裝定位與使用數據監控裝置,以掌握機具狀態和使用效率;同時推行預防性維修排程,透過工時和感測數據設定保養提醒與故障預警,減少突發性停機。

此外,與第三方檢測機構合作,建立二手機具的透明認證制度,以提升買賣雙方的信任和交易效率。

🎯中期階段(1至3年),應致力於整合資產管理系統,將財務、租賃及維修系統合併到同一平台,建立完整的資產檔案,提升管理效率。並搭建跨品牌資料中台,整合不同品牌機具的數據,進行全車隊的營運分析與優化。此階段亦可推出差異化租賃產品,結合租賃、維修與保險的全包方案,強化客戶黏著度與服務競爭力。

🎯長期來看(3至5年),應積極推動低排放車隊的轉型,引進電動與混合動力設備,並建置充電等相關基礎設施,響應環保與ESG要求。同時導入自動化及遙控作業技術,尤其應用於高風險工地,提升施工安全與作業效率。最後,建構設備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追蹤系統,作為企業ESG報告和公共工程投標的加分項,創造差異化優勢,確保未來市場競爭力。

台灣營建機具行業正站在「數位化效率提升」與「綠色低碳轉型」的交會點上。善用 Telematics 等數位工具,結合電動化與遠端操作的技術創新,並透過差異化服務深化市場競爭力,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產業領先者的關鍵。

更多資訊請參見:https://www.wellan-auto.com/km/產業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