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頁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產業顧問/任苙萍
小型聯盟,已不是「備案」或「地方限定」,而是全球商業的新常態。在這樣的趨勢中,企業不再比「誰最大」,而是比……「誰連得最好」!
早在 2023 年哈佛商業評論(HBR)就曾在《The Power of Small Partnerships》一文中明言:在後疫情時代,跨品牌、跨產業、跨區域的小型合作聯盟,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商業模式之一。
麥肯錫報告亦指出,全球中小企業若結盟協作,其成長效率可達單打獨鬥的 1.7 倍,特別在服務型、技術型與內容型產業更為明顯。
Gartner 則預測到 2026 年,將有超過 40% 的企業將採用「分散式合作模式」來提升市場彈性與供應穩定性。
無論是汽車、科技、教育、電商……,未來的勝利者,很可能就是那些懂得聯手、彈性協作的小團體──意即:「新時代的網狀品牌」。
為何小型聯盟漸成全球趨勢?
當今商業世界正快速轉向「小型聯盟」模式,這不只是新創企業的權宜之計,而是結合數位科技、分散式信任、彈性組織與全球分眾需求下自然演化的結果。
首先,數位工具的普及讓小變大、弱變強。
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有能力自建系統、佈建通路,掌握資料與流程。但如今,透過雲端 SaaS、API 串接、行動裝置與各類自動化工具,小型團隊也能迅速打造自己的「作戰平台」。
像是 Shopify(電商)、Stripe(支付)、Meta Ads(行銷)這類平價又模組化的數位工具,讓許多獨立創業者組成跨國營銷聯盟,不需實體總部、不需大筆資本投入,也能打國際盃。
其次,「去中心化信任」正取代傳統的大品牌信仰。
Web2 到 Web3 的發展帶來一個重要觀念轉變:消費者更重視「透明」、「口碑」、「可信賴的驗證系統」,而不再盲從品牌光環。小型聯盟若能建立共同品質標準、顧客評價機制或跨平台聲譽,就能擁有與大品牌相當甚至更強的信任基礎。例如歐洲的 EV Repair Network 或全球 Bosch Car Service Network,都是由獨立店家組成的維修聯盟,透過品牌授權與技術支援打造分散式信任體系。
第三,彈性協作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垂直整合。
在變化快速的時代,企業講求靈活與快速反應。以往那種「從上到下自己全部做完」的連鎖模式不僅成本高、反應慢,也限制創新彈性。小型聯盟透過「彼此專精、跨域互補」的合作模式組建出高度彈性且成本低廉的商業網絡。
例如 Airbnb 超過 70% 的房源是由第三方管理者代管,這些中小型業者在平台上自組營運聯盟,分工又分利,形成比傳統飯店更靈活的經營體系。
第四,在市場高度分眾化的情況下,小而準更有競爭力。
不論是電商還是服務業,現代市場早已不是「贏者全拿」,而是數百個小眾族群並存。小型聯盟可以針對特定需求快速組成「主題型」、「區域型」或「功能型」的服務團體,更容易建立顧客黏性與社群歸屬感。例如日本的地方創生餐飲聯盟、美國社區律師協作網、或是 B2B 業界的數位行銷工具整合組織,都能精準切入利基市場並建立持久連結。
最後,後疫情時代的彈性經濟體系,更需要「多點連結」的組織結構。
全球在面對疫情、戰爭、供應鏈斷裂等黑天鵝事件後,企業越來越傾向於建立多節點、多備援的營運模式,而非單一總部或單一路線。
小型聯盟本身就是一種「多中心、多備援」的結構,不僅抗風險能力強,也更容易快速調整。像是東協、中東、南美等地,越來越多中小型業者透過 WhatsApp、LINE、Telegram 等通訊平台組成彈性進出口、物流與維修聯盟,彼此支援、共用資訊與資源,構築新型態的跨區域商業網絡。
綜合來看,小型聯盟不再只是地方特有現象,而是一種符合全球趨勢的商業新常態。它們靈活、有韌性、能快速響應需求,又具備串聯資源的能力,將成為未來「去中心化經濟」的重要組成。
建立信任才是服務業的決勝關鍵
《美國太陽報》去年曾報導市場研究公司 Talker Research所做的另一項調查更值得借鏡(針對 2,000 名美國普通民眾的隨機雙重選擇調查,於 2024 /3/29~2024/4/4 受Birdeye公司委託進行):有不到 1/5 的美國人找到了他們「唯一」的汽車店或理髮店,且近 20% 的美國人不會支持沒有線上業務的企業。
為了找到完美的匹配,美國人平均喜歡閱讀每個提供者的五條評論,並且更重視正面評論而不是負面評論,分別為 34% 和 15%。結果也顯示,人們在選擇提供者之前會花 15 分鐘瀏覽社群媒體頁面。
消費者在尋找「那個人」時往往會選擇本地企業,因為他們期望獲得更高級、更個人化的體驗。為了兌現這一承諾,各種規模的本地企業都需要合適的工具和資源,而聲譽和客戶體驗管理平台可以通過增強在線形象和客戶參與度來提供幫助。
最終,如果服務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超過一半的美國人(55%)更有可能選擇本地小型企業,而不是大型連鎖企業(20%)。同樣,54% 的人期望小型企業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有趣的是:有 1/4 的美國人甚至認為,與他們的服務提供者「分手」與與伴侶「分手」同樣困難,而 13% 的人甚至表示,放棄伴侶更容易。
汽車保修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風暴
同一份調查還預示:如果一家企業的評級低於 3 星,一般受訪者不會費心閱讀評論,而會自動忽略它。一旦選擇了提供者,需要訪問七次才能被視為「常客」,平均訪問八次才能完全信任他們;然而,一旦建立了信任,就很難打破,因為如果他們搬家或他們常去的人搬遷,平均受訪者願意花費近 30 分鐘(28.6 分鐘)的時間。
其實就在哈佛商業評論(HBR)肯定小型合作聯盟的 2023 年, Cox Automotive 也針對美國汽車服務業做過一項市場研究發現:美國經銷商的信任度從2021年的62% 下滑 至 54%,同時其服務佔比由35%降至30%,而「普通維修廠」佔比更首次超越經銷商,達33% 。這說明消費者越來越不信任連鎖或原廠通路,反倒選擇獨立或地方維修點。這種情緒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信任。
過去講求標準化、高坪效的連鎖快保品牌,逐步遇上成長瓶頸;反而是原本「單打獨鬥」的小型保養廠,在數位工具與顧客關係經營能力的加持下,正逐步走出一條利基化、信任導向的新路徑。
大型連鎖體系與原廠雖仍具規模優勢,但越來越多地方保修業者正以小聯盟模式進行突圍。他們:
這種「去平台化、去中心化」的小山頭模式,正在重新定義汽車服務業的產業結構,也為中小型業者帶來新的生存與成長機會。
更多資訊請參見:https://ttps://www.wellan-auto.com/km/產業瞭望台
從單打獨鬥到網狀合作:新時代企業競爭力關鍵是「連結」
2025/06/24
文:偉盟系統汽車事業部產業顧問/任苙萍
小型聯盟,已不是「備案」或「地方限定」,而是全球商業的新常態。在這樣的趨勢中,企業不再比「誰最大」,而是比……「誰連得最好」!
早在 2023 年哈佛商業評論(HBR)就曾在《The Power of Small Partnerships》一文中明言:在後疫情時代,跨品牌、跨產業、跨區域的小型合作聯盟,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商業模式之一。
麥肯錫報告亦指出,全球中小企業若結盟協作,其成長效率可達單打獨鬥的 1.7 倍,特別在服務型、技術型與內容型產業更為明顯。
Gartner 則預測到 2026 年,將有超過 40% 的企業將採用「分散式合作模式」來提升市場彈性與供應穩定性。
無論是汽車、科技、教育、電商……,未來的勝利者,很可能就是那些懂得聯手、彈性協作的小團體──意即:「新時代的網狀品牌」。
為何小型聯盟漸成全球趨勢?
當今商業世界正快速轉向「小型聯盟」模式,這不只是新創企業的權宜之計,而是結合數位科技、分散式信任、彈性組織與全球分眾需求下自然演化的結果。
首先,數位工具的普及讓小變大、弱變強。
過去只有大型企業才有能力自建系統、佈建通路,掌握資料與流程。但如今,透過雲端 SaaS、API 串接、行動裝置與各類自動化工具,小型團隊也能迅速打造自己的「作戰平台」。
像是 Shopify(電商)、Stripe(支付)、Meta Ads(行銷)這類平價又模組化的數位工具,讓許多獨立創業者組成跨國營銷聯盟,不需實體總部、不需大筆資本投入,也能打國際盃。
其次,「去中心化信任」正取代傳統的大品牌信仰。
Web2 到 Web3 的發展帶來一個重要觀念轉變:消費者更重視「透明」、「口碑」、「可信賴的驗證系統」,而不再盲從品牌光環。小型聯盟若能建立共同品質標準、顧客評價機制或跨平台聲譽,就能擁有與大品牌相當甚至更強的信任基礎。例如歐洲的 EV Repair Network 或全球 Bosch Car Service Network,都是由獨立店家組成的維修聯盟,透過品牌授權與技術支援打造分散式信任體系。
第三,彈性協作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垂直整合。
在變化快速的時代,企業講求靈活與快速反應。以往那種「從上到下自己全部做完」的連鎖模式不僅成本高、反應慢,也限制創新彈性。小型聯盟透過「彼此專精、跨域互補」的合作模式組建出高度彈性且成本低廉的商業網絡。
例如 Airbnb 超過 70% 的房源是由第三方管理者代管,這些中小型業者在平台上自組營運聯盟,分工又分利,形成比傳統飯店更靈活的經營體系。
第四,在市場高度分眾化的情況下,小而準更有競爭力。
不論是電商還是服務業,現代市場早已不是「贏者全拿」,而是數百個小眾族群並存。小型聯盟可以針對特定需求快速組成「主題型」、「區域型」或「功能型」的服務團體,更容易建立顧客黏性與社群歸屬感。例如日本的地方創生餐飲聯盟、美國社區律師協作網、或是 B2B 業界的數位行銷工具整合組織,都能精準切入利基市場並建立持久連結。
最後,後疫情時代的彈性經濟體系,更需要「多點連結」的組織結構。
全球在面對疫情、戰爭、供應鏈斷裂等黑天鵝事件後,企業越來越傾向於建立多節點、多備援的營運模式,而非單一總部或單一路線。
小型聯盟本身就是一種「多中心、多備援」的結構,不僅抗風險能力強,也更容易快速調整。像是東協、中東、南美等地,越來越多中小型業者透過 WhatsApp、LINE、Telegram 等通訊平台組成彈性進出口、物流與維修聯盟,彼此支援、共用資訊與資源,構築新型態的跨區域商業網絡。
綜合來看,小型聯盟不再只是地方特有現象,而是一種符合全球趨勢的商業新常態。它們靈活、有韌性、能快速響應需求,又具備串聯資源的能力,將成為未來「去中心化經濟」的重要組成。
建立信任才是服務業的決勝關鍵
《美國太陽報》去年曾報導市場研究公司 Talker Research所做的另一項調查更值得借鏡(針對 2,000 名美國普通民眾的隨機雙重選擇調查,於 2024 /3/29~2024/4/4 受Birdeye公司委託進行):有不到 1/5 的美國人找到了他們「唯一」的汽車店或理髮店,且近 20% 的美國人不會支持沒有線上業務的企業。
為了找到完美的匹配,美國人平均喜歡閱讀每個提供者的五條評論,並且更重視正面評論而不是負面評論,分別為 34% 和 15%。結果也顯示,人們在選擇提供者之前會花 15 分鐘瀏覽社群媒體頁面。
消費者在尋找「那個人」時往往會選擇本地企業,因為他們期望獲得更高級、更個人化的體驗。為了兌現這一承諾,各種規模的本地企業都需要合適的工具和資源,而聲譽和客戶體驗管理平台可以通過增強在線形象和客戶參與度來提供幫助。
最終,如果服務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超過一半的美國人(55%)更有可能選擇本地小型企業,而不是大型連鎖企業(20%)。同樣,54% 的人期望小型企業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有趣的是:有 1/4 的美國人甚至認為,與他們的服務提供者「分手」與與伴侶「分手」同樣困難,而 13% 的人甚至表示,放棄伴侶更容易。
汽車保修產業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風暴
同一份調查還預示:如果一家企業的評級低於 3 星,一般受訪者不會費心閱讀評論,而會自動忽略它。一旦選擇了提供者,需要訪問七次才能被視為「常客」,平均訪問八次才能完全信任他們;然而,一旦建立了信任,就很難打破,因為如果他們搬家或他們常去的人搬遷,平均受訪者願意花費近 30 分鐘(28.6 分鐘)的時間。
其實就在哈佛商業評論(HBR)肯定小型合作聯盟的 2023 年, Cox Automotive 也針對美國汽車服務業做過一項市場研究發現:美國經銷商的信任度從2021年的62% 下滑 至 54%,同時其服務佔比由35%降至30%,而「普通維修廠」佔比更首次超越經銷商,達33% 。這說明消費者越來越不信任連鎖或原廠通路,反倒選擇獨立或地方維修點。這種情緒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信任。
過去講求標準化、高坪效的連鎖快保品牌,逐步遇上成長瓶頸;反而是原本「單打獨鬥」的小型保養廠,在數位工具與顧客關係經營能力的加持下,正逐步走出一條利基化、信任導向的新路徑。
大型連鎖體系與原廠雖仍具規模優勢,但越來越多地方保修業者正以小聯盟模式進行突圍。他們:
- ✅不一定有共同招牌,但有共同工具與客群;
- ✅不一定合併,但彼此「社群化協作」;
- ✅不一定靠行銷,而是靠關係、專業與信任。
這種「去平台化、去中心化」的小山頭模式,正在重新定義汽車服務業的產業結構,也為中小型業者帶來新的生存與成長機會。
更多資訊請參見:https://ttps://www.wellan-auto.com/km/產業瞭望台